您好,欢迎来到特色谷特产网!免费注册QQ登录微博登录 城市大全
关注我们:特色谷百家号
首页 -> 特产资讯 -> 兴宁市以“四轮驱动”跑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兴宁市以“四轮驱动”跑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时间:2025-04-18
在粤东大地的广袤田野上,兴宁市正以“九大行动”为引擎,聚焦粮食安全、产业提质、品牌增效、融合发展四大核心,书写着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这座山区城市,通过“夯基础、强产业、树品牌、促融合”四轮驱动,构建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夯实稳产保供“压舱石”,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春耕时节,叶塘镇的“东方红·红苏区”现代农业基地里,机械轰鸣声与泥土芬芳交织成一首现代农业的奋进曲。中国一拖集团东方红农服兴宁公司以“流转+托管”模式,将零散土地整合为高效农田,让“撂荒地”变身“希望田”。通过机械化耕作,每万亩地年创收超7000万元,农民每亩增收300元至500元,更带动了当地就业。
 
作为广东省粮食主产区,兴宁市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耕地复耕、农机服务推广。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68.06万亩,产量32.16万吨,同比增长5.4%,牢牢端稳了“中国饭碗”。
 
构建特色产业“增长极”,激活县域经济动能
在龙田镇的粤和兴·粤香柑产业基地,金黄的沃柑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这片1100亩的沃柑园,年产量500万斤,销售额突破6400万元,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基地二期计划再流转2000亩土地,打造集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肉鸽产业更是兴宁的“金名片”。作为全省领先的肉鸽养殖基地,兴宁年出栏量达5530万羽,总产值28.7亿元。金绿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项目,从种鸽繁育到预制菜生产,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闭环。如今,“兴宁鸽”已形成肉鸽养殖、加工、科技、营销的全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此外,兴宁丝苗米、柚果、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蓬勃发展。丝苗米种植面积占比34%,产值超13.2亿元;柚果种植面积4.3万亩,总产值4.9亿元;茶园面积4.1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1.12亿元;油茶种植面积29.37万亩,产值13.8亿元。这些特色产业如繁星般点亮了兴宁的乡村经济。
 
打造品牌强农“新名片”,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在2023年中国茶叶品牌100强榜单上,“官田翠玉”茶叶以3.93亿元品牌价值位列第81位,成为兴宁品牌建设的里程碑。近年来,兴宁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行动,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矩阵。
 
“兴宁鸽”“兴宁丝苗香米”“兴宁单丛茶”“兴宁茶油”“兴宁沃柑”五大区域公用品牌熠熠生辉。其中,“兴宁单丛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兴宁茶油”成为健康食用油的代表。目前,兴宁市拥有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44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在质量管控上,兴宁市推行标准化生产,9家企业获得“三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全程监管。在营销创新上,兴宁市成立农村电商协会,建设电商销售平台,推动优质农特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兴宁品牌”正从山区走向全国,成为市场追捧的“香饽饽”。
 
做深产业融合“大文章”,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在兴宁市工业园区的金绿现代农业肉鸽加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每天生产5万只“陈小鸽风味乳鸽”,通过冷链发往全国各地。这是兴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
 
丝苗米产业园建成智能化大米加工厂,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油茶企业开发茶油护肤品、保健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预制菜产业破局起步,“陈小鸽红烧乳鸽”登上客家十大预制菜榜首。目前,兴宁市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共有31家,初步形成大米、茶叶、食用油等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让“兴宁味道”走进千家万户。
 
在主体培育上,兴宁市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四上”企业14家,125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91家农民合作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成为产业主力军。此外,兴宁市推行“产业村长”模式,选聘184名“产业村长”,发展项目146个,产业年产值达到9.12亿元以上,联农带农1.5万多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37.4万元。
 
展望未来: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种得好”到“卖得俏”
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实’的作风,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华丽转身,交出一份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兴宁市正以“四轮驱动”为引擎,跑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2015-2023 特色谷,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2104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