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黑猪的基本介绍
东辽黑猪是吉林辽源东辽的特产。东辽黑猪头中等大,额宽,两耳下垂,背宽平直,四肢粗壮,全身黑色,公母猪乳头6—8对,排列整齐,是肉脂兼用型猪。东辽黑猪系建国初期引用巴克夏种公猪与当地民猪进行杂交而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猪。经过二十多年的饲养和不断地选育提高,成为优良的杂交母本猪。一九八六年吉林省畜牧局决定将东辽黑猪列为吉林地方良种猪,并建立了保种基地,组成了200头的保种核心群(在县种猪场。)
2011年,东辽县在发展牧业经济上大做文章,畜牧业特色以东辽黑猪为主要品种,扩大东辽黑猪养殖规模,成立以东辽黑猪保种繁育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养殖协会,在东辽县渭津镇建立一个扩繁群基地,规模为可繁母猪300头,公司 基地年出栏商品猪2万头,签订放养合同,并与省农科院、省农大共同研究开发,使东辽黑猪提纯扶壮,列入国家资源保护名录。延长生产链条,建设屠宰加工厂,生产有机肉等高端产品,使产品打入国家畜产品市场,进入大型超市。现已编制完成东辽县东辽黑猪中、远期发展规划,申报到国家农业部。
地域范围
吉林省东辽县凌云乡、足民乡、甲山乡、金州乡、渭津镇、白泉镇、安石镇、安恕镇、建安镇、辽河源镇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特点
1、适应性强。冬季在开放式简易猪舍可安全越冬,在零下30度的雪天可自由运动。早春外界零下20度可安全产仔,二月龄仔猪可喂用青粗饲料。育肥猪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
2、产仔多。每窝产仔数最高达18头,最低7头,平均11头。高于吉林黑猪。
3、增长快。生后10个月龄育肥体重达90—120公斤。如直线育肥,集中喂精料,经过150天的育肥期体重可达91公斤以上。
4、瘦肉率高。根据屠宰测定:东辽黑猪瘦肉率为45.97%,比当地一般品种猪高5.97%,比东北民猪高1.73%,比金华猪高3.27%,比内江猪高7.97%。
5、杂交效果好。经过试验:东辽黑猪与长白公猪杂交,增重率提高17—26%,瘦肉率提高8.78%,达到54.75%。与杜洛克公猪八戒杂交增重率提高7.55%,瘦肉率提高17.03%,达到63%。
历史民俗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辽源地区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到辽金时期活动人口逐渐增多,开始从事农牧渔猎活动。东辽区域是野猪主要分布地,最早描述东辽地区居民进行野猪驯养源于《金史》的记载,“山区猎户常用华树木做圈棚,将小野猪捕之、养饲。”明朝末年,位于原东辽县城区的龙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是海西女真扈伦部叶赫那拉家族的东城所在地,史称“叶赫国东城”。形成了长白山余脉东辽河两岸野黑猪人工养规模最大的区域,野黑猪往来贸易十分繁荣。由此可见,东辽地区野黑猪驯化养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王朝建立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东辽地区辟为盛京围场,封禁了长达200多年。在这200多年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满、朝、汉、蒙等民族从未间断在这片土地上打猎、养殖、采药挖参、开垦耕种。各部族四处分散而居,野黑猪养殖驯养规模不大,仅限于自给自足或是用于部落之间交换。到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由于中原地区人口剧增,加之灾荒、战乱频发,中原百姓为了躲避外敌入侵等灾难,形成了闯关东、走西口洪流。清政府虽有堵截,却收效甚微 。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开关,大量流民的涌入,使得粮食和肉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野黑猪的养殖和贸易得到了空间发展。据《西安县志》(东辽县原名)“财计篇第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豕(猪)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七口,元年六万四千四百八十口。猪一口收东钱百文改收铜币二枚”。清光绪二十三年当时全县人口为88188人,黑猪饲养量达64480头,人工饲养黑猪已经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群体。由于东辽黑猪肉质鲜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其大理石纹理和食用口感明显等优良特性,被选为贡品年年按比例向朝廷纳贡,深受清皇室的喜爱。
1911年至1931年,黑猪养殖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饲养和发展,成为东辽河上游两岸人民家庭的主要家畜和主要肉类食物,黑猪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远销到辽宁、黑龙江、北京和天津等地。1931年后,日本人对部分黑猪进行了品种改良,并作为关东军的主要肉食军需。1938西安县人口为:234457人,猪52665头,是当时东辽地区最重要的产业。
由于黑猪是长白山野猪驯化和圈养演变的,加之东北夏季日照时间长,一年四季温差大及黑猪生长周期等原因,黑猪肉质地细腻,肉香上乘。长期以来成为朝廷的上佳贡品和八旗子弟围场狩猎练兵的军需,而且该种猪的分布仅限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的东辽河两岸,为了确保每年贡猪不减和军需供应,黑猪饲养逐步扩大规模,由此开启了黑猪人大规模饲养发展史。其世代遗传下来的种猪和圈养技术与经验的传承,形成了黑猪原种群,成就了东辽县黑猪种群及饲养事业的发展。
解放后,东辽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对于由长期自然选择和生长习性逐渐形成的黑猪,组织县畜牧部门对其进行了选种、选配、提纯、复壮等品种预选工作,使黑猪品性逐渐形成鲜明特色,优良性得到专业部门和饲养者普遍认可,黑猪群体得到了质和量的提高。1956年,全县4万多户家家户户都养殖东辽黑猪而且种母猪多,繁殖量大。1957年,县高级畜牧师高志龙因在东辽黑猪育种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农村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表彰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8年后,全县进一步落实了党的畜牧业政策,畜禽逐年有了恢复和发展。1984年进一步放宽政策,每一头肥猪划给1分至2分饲料地,每养一头母猪划给2分至3分饲料地,并明确规定饲料地不收征购粮,全市共划拨饲料地8.1万亩。对交售国家7头生猪的养猪专业户,允许免税开作坊。当年,全县仅此一项就免税66万元。市政府还无偿投资4.4万元购买瘦肉型种猪47头,分配给18个乡镇畜牧站和2个养猪专业户。 “1981年全县养猪专业户发展到79户,养猪162597头。1982年向国家交售肥猪54000头,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由于受当时社会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限制,及片面追求生猪生长速度和集约化饲养,东辽黑猪逐渐走上了保护种源、坚持特色的精品化养殖的发展道路。
2008-2009年在吉林省畜牧局主持下,由东辽县畜牧总站参与完成了国家地方品种遗传资源普查的东辽黑猪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普查工作,其《东辽黑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论文同年发表在《中国畜禽种业》(2009年5卷第3期)。本世纪初黑猪养殖公司在当地畜牧部门指导下,与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对现有东辽黑猪种群进行开发利用,在科学的选育、科学的保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东辽黑猪肉质优秀、口感好的特性、瘦肉率高、产仔多、母性好、耐粗饲、抗病性强等特点。分别开发出无公害东辽黑猪肉和绿色东辽黑猪肉,于 2012年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有机产品认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是广大百姓餐桌上一道古老而又地道的特色美食。
-
¥28.9 【月销1000】
【猪锦记旗舰店】
-
发现更多东辽黑猪的相关购买